2025 年 10 月 15 日,据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消息,新修订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》已表决通过,将于 2026 年 1 月 1 日正式施行。此次修订首次将无人机 “黑飞” 明确列为妨害公共安全行为,填补了该领域长期缺乏明确处罚依据的法律空白。
新法将违规飞行无人机与抢控驾驶操纵装置、高空抛物等行为并列,明确其违法属性,今后在禁飞区 “黑飞” 可能面临治安处罚甚至刑事追究。这一修订是我国无人机管理法规体系完善的重要一步,此前 2024 年 2 月《重庆市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公共安全管理办法》已实施,将无人机分五类管理,其中占消费级市场 90% 的轻型无人机有专项要求;今年 2 月《民用航空法》修订草案也已提请审议,要求机场配备无人机探测反制设施。
新规明确了飞行规范:适飞空域内,无人机所有者(微型除外)需实名登记;管制空域内则需完成实名注册、投保责任险、取得操控员执照等六步流程。空域管理上,微型无人机适飞高度不超 50 米,轻型、小型不超 120 米,管制空域飞行需提前一日 12 时前申请。同时,2024 年 1 月起实施的规定明确,未实名登记飞行最高可罚 2 万元。
近期已有多起 “黑飞” 处罚案例,如范某某、苏某某分别在西城区、海淀区管制空域擅自飞无人机,均被没收器具并罚款。警方提醒无人机爱好者,飞行前需确认机型、完成实名登记(可通过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综合管理平台办理)、查询空域,避免在机场、军事禁区等区域违规飞行,共同维护空域安全。